张凤凤
但早期,经济优先的发展原则下,环保被停留在小监管的思路下,而总量控制成为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权宜之计。
沈阳苏家屯金山热电1#、2#机组已在去年12月完成相关改造,国电康平发电4个机组将陆续于今年7月至2017年11月前全部完成改造。其中沈阳共有6个机组,涉及两个电厂,分别是沈阳苏家屯金山热电和国电康平发电。
按照国家提速扩围要求,2017年底前,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暂不含W型火焰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全部完成改造任务。延伸阅读:关于印发《辽宁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计划》的通知按照环保部要求,2017年底前,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将全部完成改造任务。按照环境保护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的通知》有关要求,近日,省环保厅制定了全省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作计划。其中涉及沈阳共有2家电厂,分别是沈阳苏家屯金山热电和国电康平发电。记者从辽宁环保厅获悉,本次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共涉及全省13个市、24座电厂的67个机组。
同时,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缓解资源约束。按照环保部要求,2017年底前,30万千瓦及以上公用燃煤发电机组、10万千瓦及以上自备燃煤发电机组将全部完成改造任务。相比于传统化石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安装与维护,具有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可以更为充分地发挥能源作为一个经济部门的就业消纳功能,推动经济发展。
从另外两个维度,即绿色和低碳维度看,加快能源结构调整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技术之所以得不到大范围推广,约束条件表面上看是资金投入问题,实际上是能源问题,是因为现在可持续利用的能源,不足以支撑实现完全的人工循环、淡化海水。具体到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投资、大范围创新,有力地推动了能源革命进程。因而,判断经济社会能够发展到何种便利程度,最终是一个能源问题。
在未来,如果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实现突破,提供的能源服务超出了人们的需求,节能甚至会变得没有必要。循环再生、绿色发展,在工业文明社会都可以实现,并不存在技术障碍。
基于此,延承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开放、共享的理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5年9月的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了探讨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动以清洁和绿色方式满足全球电力需求的倡议。当前普遍流行的工业文明发展范式遵从功利主义的伦理价值观,以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因此在工业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定位和落脚点均在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增长来测度。这项议程超越了工业文明发展范式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格局,在力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5P愿景:以人为本(People)、尊重自然(Planet)、经济繁荣(Prosperity)、社会和谐(Peace)、合作共赢(Partnership)。而且,这种积极的探索与突破正在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让中国可以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上产生出新的智力贡献。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2015年9月,一份题为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文件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正式获得通过,给未来15年内各国发展与国际合作指引了方向。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为统一协调世界各国能源转型、降污减排的制度设计提供了思路,为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提供了双赢点,为推动全球走向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新动力。在真正的生态文明社会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需要考虑与自然的匹配度,工业化、城镇化要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农业现代化也需要与自然相和谐。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与宏大的构想,有望开启应对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不仅可以促成能源革命,还会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在能源供给端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在消费端以最清洁、便捷的电力代替其他用能形式,为所有能源革命相关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统一的标准与综合利用平台,可以有导向性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斐然,正在催生一个全新的时代。
品质、健康的生活,是以充足的能源供应为前提的。但在实践中,人们为实现经济目标往往会忽略环境成本和生态损失,高生产率以大量的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为代价,已经抵近乃至超出了地球的环境承载能力,导致环境可持续性和代际公平趋于弱化。
另外,在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下,能源结构调整摆脱了国别限制、区域限制,实现全球能源资源的均衡、均值配置,这样一个开放、共享系统,将能源革命引向了社会化思维,所激发出来的市场活力无疑会加速能源革命乃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从化石能源到可再生能源品质、健康、绿色、低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正推动着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能源革命加速实现。巴黎气候大会达成最终协定,标志着全球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形成共识,更为重要的是,它对人类经济社会演进形成了强有力的理念冲击:为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对2000年通过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继承和升级,囊括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各国的能源转型实践看来,开发可再生能源会推高能源成本,与经济发展相悖,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期时,阻力不言而喻。
因此,寻找化石能源的替代品,向不会枯竭的可再生能源转型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事实上,在工业文明范式下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真正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全球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思路,这种新要求与新思路的核心是引导人们从工业文明社会走向生态文明社会。在工业文明社会,动力燃料是化石能源。
其伦理价值基础不再是功利主义,而是对自然和人的尊重,寻求的是生态公正和社会公正,在促进物质生产和财富积累的同时,注重生态保护、污染控制和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然而,如果生态文明社会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有可持续的能源供应,未来的能源需求,会远远超过化石能源的储量极限。
能源革命涉及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多种能源形式,技术体系是全方位、多元化、多极化的,除了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还会涉及到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能效技术等等。然而,如果没有统一部署,上述种种就只是可再生能源的一种潜力,尤其对于经济落后国家更是如此,究竟该如何快速而有力地发掘这种潜力?全球能源互联网构想提供了一个思路。在这一方面,中国表现抢眼。然而,生态文明社会的资源、环境容量或承载能力并不会比工业文明社会有所增加,将这些核心要素变为现实,能够倚靠的只有更加合理地使用现有资源,提升自然与社会经济的运行效率
到2025年,在已有目标的基础上,珠三角地区的空气质量继续改善,长三角地区能够基本达到符合环境质量的标准,尤其是PM2.5指标,京津冀地区持续改善。清洁高效很多人说过了,我加了集中俩字,集中到比较大型的用煤方式,集中到电厂,逐步消除那些分散、落后的燃煤方式,这是燃煤的战略。
据统计,一吨散烧煤甚至比十吨电厂用煤排放的污染物还要多,所以一定要想办法控制。当然,要想彻底打好这两场战役,最根本的出路还在于可再生能源。
到2050年,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基本实现世界卫生组织关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的指导值。长三角地区,希望能达到目前珠三角的水平。
三是高频使用,在北京一辆车一年平均行驶14000公里,在德国一年约12000公里。煤炭问题,一定要清洁、高效、集中和可持续利用。目前,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电能替代已经达成了广泛共识,以电代煤、以电代油,对于控制散煤燃烧污染和机动车污染的效果明显,而要实现清洁替代,还需要全球能源互联网的理念能够尽早落地,转化成实在的项目。从时间表上,这一规划与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是不谋而合的。
不能一口吃个胖子有人总问,大气污染控制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污染还这么严重?中国的大气污染是过去三十多年发展产生的副产品,要解决这个问题,全国的环境空气质量希望能够显著改变,可能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十年或者更长时间。展望十三五,节能减排和大气污染防治都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用创新的思维来处理问题。
从PM2.5纳入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到大气国十条的颁布,都体现了国家层面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决心。这也是控制大气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的治本之策。
如何更高效的开发、利用、配置、消费可再生能源,《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中,已经给出了明确答复。一口吃个胖子是很难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